“历史上的繁星”系列之一百六十九之柘城“七台八景”

砖桥古渡今犹在

w88博彩网—京九晚报 2020-05-08 05:44

砖桥古渡(资料图片)

■阅读提示

李树峰,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,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、w88博彩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、w88博彩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,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、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,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,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《文天祥》《历史的回声》,历史文献《柘城文史博览》,历史著作《柘城通史》等书籍,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、全省群星奖,第二、三、四、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。

【阅读提示】

清代,柘城人窦玉奎写了这样一首诗:“波涛汹涌正漫漫,游子空悲行路难。赖有砖桥横古渡,时骑瘦马看安澜。”诗中的“砖桥横古渡”说的便是古代柘城“八景”之一的砖桥古渡。在古人的记述中,砖桥古渡有着如仙如梦的美丽景致,有着活泼生动的传说故事,有着方便两岸百姓的巨大实用价值。本期,李树峰将带领大家探寻砖桥古渡的前世今生。

■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

砖桥美景起于何

砖桥古渡位于柘城县城东南8公里处的砖桥集村,在废黄河与惠济河交汇之处,为废黄河惠济河左岸一条支流。柘城地方志说此河流在宋朝名为“运粮河”,后黄河改道后断流,称“老黄河”或“废黄河”。关于惠济河,清光绪版《柘城县志》中记载:“在城东原名永利沟,上自西北睢州入境,由官桥西绕南至梁家湾与老黄河合流,下鹿邑境,长计68里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知府陈锡铭,檄知县应琢开浚,并建石裹头,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奉钦工大浚,改名惠济河。”

从记载来看,砖桥古渡起源很早,在宋代运粮河时期就已有古渡。由于古代陆路运输不发达,人们运输主要靠水运,古渡的历史自然要比桥早得多。砖桥古渡距亳州30多公里,亳州濒临涡河。涡河上连惠济河,直达宋都汴京;下通淮河,水运发达。赵宋年间,亳州已成为重要的交通贸易枢纽和南北物资基散地。因此,随着漕运的发展,砖桥古渡也逐渐活跃繁荣。、

到明代末期,砖桥古渡已被列入柘城古代“八景”。明代万历年间归德府通判乔如陵所作诗篇《砖桥古渡》中有写:“野水驾长虹,林禽喧名渡。为问行路人,津梁复何处。”而据《郧阳府志》记载:“乔如陵,万历贡生,除归德通判,督修河工,沿堤插柳,亲为部署,不避寒暑。”据光绪版《柘城县志》记载,乔如陵于万历四十五年,即1617年任柘城县知县。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砖桥古渡的历史悠久。

据传,砖桥古渡由于水流湍急,修桥很难。蜿蜒的惠济河在砖桥集与废黄河汇合,每到夏季洪流滚滚,奔腾入鹿。因河宽水大,两岸居民虽然只有一水之隔,竟如相隔千里,很难往来。据光绪版《柘城县志》记载,“砖桥,在本集南,黄、惠二流,皆由此桥入鹿。乾隆三十七年,宋登魁独立修宋家屯砖桥五孔”,方便两岸村民。

但不知何时,五孔桥坍塌,此后再无人修建。宋氏五孔桥坍塌后,人们又恢复了原始的渡河方式。据当地人回忆,砖桥集以前是鹿邑、柘城、淮阳三不管的地方。砖桥集属于较大的集镇,漕运发达,集市活跃,方圆几十里,甚至亳州人都常来这里赶集赶会。因河水湍急,砖桥屡修屡毁,为了两岸村民来往,砖桥集人便分别在与河对岸刘庄、孙楼、耿口相对的地方设了三个渡口。所谓渡口,其实是一条粗钢丝横跨河面,另一条细钢丝一头拴在河面粗钢丝上的铁环上,一头拽着木船以防木船被湍急的河水冲远。渡口天天有船工摆渡到对岸。两岸民众用这种摆渡来往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。

湍流的河水给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不便,却也塑造了秀丽的景色。数百年来,惠济河邻砖桥集而过,河水清澈,时而水流湍急浪花翻滚,时而水流平缓风平浪静。每到夏秋季节,两岸水草茂盛,垂柳婀娜多姿。良好的水质为野生鱼、水鸟提供了生长栖息之地。宽阔的河面上,渔船悠悠穿水岸,蓬舟泛泛驶河川。黑鳗鲤鱼沉浮影,水鸟鱼鹰起落旋。古渡风光旖旎,充满诗情画意,令人陶醉。特别是清代宋姓重修五孔砖桥后,岸边的垂柳,用她那纤细的枝条轻柔地抚弄着温柔的河水,微风一吹,水面轻轻地荡起细细的涟漪。绿水搅动着桥影,桥洞撷藏着蓝天,相映成画,饶有情趣。

古人走在高高的砖桥上,举目远眺,原野随着季节变化,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炊烟袅袅的片片农舍,那河滩上天真烂漫的戏水顽童,那油绿葱郁草地上飘拂流动的羊群,那在河边洗衣的窈窕淑女,一览无余,尽收眼底。还有古老的惠济河,仿佛一条越来越细的蓝丝绢,飘向远方天际。偶尔还能看到一叶小舟倏然从天水相交处冒出来,如临仙境,令人心旷神怡。

每逢皓月当空,人行桥上,犹如碧波踏浪。圆月的倒影叠印在桥边细碎的波纹里,忽圆忽缺,若即若离,闪闪烁烁。置身于砖桥古渡,更觉赏心悦目,心情舒畅。

张果老夜过三砖

从“桥断河宽洪水翻,张果老骑驴过三砖”这个传说来看,所谓“三砖”应该是指古桥被冲毁后所留下的三个桥墩。这个传说也从侧面佐证在宋氏修建五孔桥之前,当地曾存在过砖桥。

据砖桥集村村民介绍,五孔砖桥在现砖桥集南边。此砖桥沟通柘鹿古道,是为行车赶路之用,近看宽大结实,敦厚耐压,远看紧贴水面,玲珑俊巧,小拱连绵曲折别致,似长龙彩虹伏卧河面。据说桥两头原本各有一对精美的石狮子,隔河相背。《柘城县地名考》记载,民国十九年,1930年,洪水波涌连天,冲出了许多原桥墩、石条、石磙。砖桥集一些上年纪的村民说,他们小时候在河里洗澡,还曾摸着砖头。从记载和遗迹来看,砖桥集五孔砖桥毁于洪水,遗址尚存在现村南百米处。

有历史的地方总会有动人的传说和故事。砖桥古渡也一样。“桥断河宽洪水翻,张果老骑驴过三砖”的传说在这里流传了千百年。

古老的惠济河滋润了两岸沃土,却也阻隔了两岸居民往来。传说中,两岸百姓数次修筑砖桥,却都先后被洪水吞噬。一年夏天,滂沱大雨中的惠济河又一次冲垮了砖桥,河面只剩下三个砖墩。此后的一天深夜,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到惠济河畔。毛驴连叫几声在河边停了下来。张果老拍了一下毛驴,小毛驴忽然竖起耳朵四蹄腾起紧贴水面,驮着张果老踩着三个砖墩到河北岸。张果老回首湍急的河水,忧民之心油然而生。于是他手举赶驴鞭向河中划了三划,转瞬之间河面上便有一座横跨两岸的砖桥。次日清晨,两岸百姓惊奇地发现一座青砖大桥屹立于河上,人人惊呼,奔走相告。于是,“桥断河宽洪水翻,张果老骑驴过三砖”的神话传说便一辈辈流传了下来。

因桥而兴的村落

砖桥古渡所在的砖桥集村位于惠济河北岸,与鹿邑隔河相望,属陈青集镇管辖。《柘城县地名考》记载:“砖桥集古称小南集,也称南小集,因集南惠济河上修有砖桥,改称砖桥集,已有600多年的村史。”村里新建一处火神阁。火神阁门里东旁一通石碑上刻着:“火神阁由梁浩、梁捁建于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毁于1953年,重建于2007年。”

据村民介绍,砖桥集还叫洪福集。当初村子在今村南边,后来因人口增多而向北发展。以前村南头有座普照寺,建于康熙年间,有400余年的历史。在清咸丰年间,村民为防止匪患在砖桥集筑起了土城墙。土城墙墙高两丈,周长2500米。墙外是两丈多宽的护城河,建有四门四阁。北门叫火神阁,供有火神像,于2007年重建。其他三门的名字已没人能记清。据说,土城墙的南门也有独到之处,在正门西边还留有小便门,便门东约100米处建有炮楼,上层四面设有枪眼。炮楼直到1960年才被毁掉。

村子里的孙姓据说是在明初靖难之变后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迁来的。孙氏族人起先跟着大户种地,后来干漕运发了家。后来,孙氏祖上在村前的河流上干起了漕运,把货物贩运到亳州出售,渐渐发了家。民国二十二年,1933年绅士孙言亮在村里盖了孙家大院。院落占地4000平方米,两道门,有迎客大厅、书房等。整个大院气势雄伟,古色古香,结构巧妙,造型别致,环境幽雅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1948年改为私塾学校,其后又先后为小学、中学。孙家大院如今已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崭新的教学楼。令人欣慰的是,孙家大院的主门楼作为古迹保留了下来,现位于中学校园内。门楼的房梁上写有建筑日期,“民国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六谷诞修楫”。

如今,摆渡过河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。为造福两岸人民,砖桥集党委、政府在砖桥集建起了拦河闸。拦河闸始建于1960年,筹备资料并开挖了闸基,1961年停工。1970年第二次筹建,1971年停工。1972年又筹建,11月成立指挥部。1973年10月施工,1975年12月竣工。据《柘城县地名词条汇编》载,该拦河闸“是河南省13座大型闸之一,是豫东规模最大的一座拦河闸……灌溉16万亩农田”。拦河闸的出现,不仅将奔流不息的河水变害为宝,还直接解决了两岸群众的通行问题,破解了困扰当地群众千百年的历史难题。

编辑: 姬艳峰   责任编辑:李瑾瑜   相关阅读:
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>>
绿化带内 单车“睡觉”
已完成雨、污水管网 ...
下水道淤积严重的高宝化工家属院将在下半年进行老 ...
大树离房屋太近 村民整日担心
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>>
日月河畔美如画
芍药花盛开 游客争相...
对花草苗木进行养护 ...
游客在赏花拍照
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>>
    版权声明:w88博彩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网站地图

主管:中共w88博彩市委宣传部 主办:w88博彩日报报业集团 w88博彩网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
    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0120156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