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园区李庄乡刘集村昔日盐碱地变身致富“新沃土”

本报记者 单保良 2020-03-17 02:28

帮扶有成效,刘集百亩草莓喜获丰收。(资料图片)

刘集村,是梁园区李庄乡西北部一个有1000多人口的村庄,就在黄河故道大堤脚下,往北走两公里,就是故道老河湾。

40年前,这个村庄流传着一个顺口溜:“进了刘集庄,一路泥水汤。浅的到脚脖,深的到腰窝。媳妇找不着,光棍条子多。”这是刘集群众对改革开放前刘集村群众生活贫穷落后、村容村貌破败萧条的记忆。这几年,村里又有人编了新的顺口溜:“来到刘集村,天地一片新;全村水泥路,连着每一户;家家小洋楼,吃穿不发愁;村道有路灯,广场有舞台;昔日盐碱地,大棚建起来。”这是经过3年脱贫攻坚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后,刘集村的新模样。

眼前的新气象

3月12日,艳阳高照。记者跟随梁园区委办公室副主任黄永、驻村第一书记潘春生来到刘集村。一进村,一片温室大棚呈现在眼前,每个大棚门口,都摆放着新鲜的草莓,村民正在忙着卖草莓。“刘集村优质草莓基地”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
黄永告诉记者: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,区委办公室组织刘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围绕高质高效寻求突破,围绕增收致富苦苦探索,围绕产业带动认真谋划,结合刘集土地性质和群众愿望,区委办公室上下协调,帮助刘集村建起100亩温室草莓大棚,50亩蔬菜大棚,大棚建成当年见效,1月份到现在,草莓都是盛果期,前来采摘草莓的市民给昔日平静的刘集村带来了热闹的气氛。”

驻村第一书记潘春生说:“村中的道路修好了,废弃的坑塘整改了,文化广场建成了,路灯绿化完善了,刘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但表壮不如里壮,群众生活富裕、幸福指数提升才是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。因此,在完成驻村基础设施建设后,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产业结构调整上。”

“干每一件事都要经历一个不顺利的阶段。”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姚金城接过潘春生的话,起初群众不理解,说刘集村是多年的盐碱窝,离城市远,地理位置偏僻,即使能种地也没地方卖,更不会有人来采摘。在这种情况下,区委办公室主任刘本春组织召开村组领导会、群众动员会、致富能手会,层层动员,让群众看到了光明的前景。

没资金不用发愁,帮扶工作队想办法;没技术不用发愁,聘请区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;没经验不用发愁,帮扶人员带领群众走出去取经探宝;没市场不用发愁,成立经纪人队伍,加大宣传力度,引进特色品种,以独具风味的刘集草莓打造观光设施农业采摘基地。这一切在规划之中,有备而战。

闫世房是个种田能手,他是村里草莓种植技术员。从去年夏天草莓大棚建设开始,他就参与其中,采购材料、传授技术、指导栽培、田间管理,村民赠其外号“闫高手”。

种植户刘斌说,他家有3个大棚6亩地,草莓品种有“白雪公主”“佐贺清香”等,成熟后味道纯正,备受欢迎。粗略算一下,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,但今年的草莓收入在2万元左右。

过去的辛酸事

以前的刘集村是什么样子呢?在村支书的带领下,记者见到了几位老人,在谈话中,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古老的村落,黄河岸边的几户人家。

刘继才是土生土长的刘集村人,他在这里生活了80年,见证了刘集村的变迁。据刘继才回忆,他小时候,刘集村只有刘家、张家、李家3户人家,不到20口人,因居住在黄河故道岸边,靠开荒种地维持生活。

约200年前,刘集村是黄河岸边最兴旺的集市,集市上商贾云集,生意兴隆。黄河改道以后,渡口荒废,商铺萧条。几年后,一间一间房屋人去楼空,到民国时期,村里只剩下几口旱井,还有长在沙土岗子上的几棵枣树。

但刘继才印象最深的就是村南的一个道观、一座灵塔和一座庙宇,他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。听大人说,塔下安葬着一位僧人,是翻云寺的老方丈。

翻云寺就是村南的那座庙。刘集村南,一个道观和一座庙院一路之隔,路西是道观,路东是庙院,这种格局在全国都不多见。

现年71岁的村民刘继领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,言语间饱含沧桑和无奈:“能活下来就不错了!”

1958年,村里已经发展到58口人,98亩盐碱地,寸草不生。群众靠吃狗狗秧、臭地槐等野菜维持生命。

生产队时期,刘集村种植大麦,因为大麦耐碱,多多少少还有点收成,除此之外,种啥啥不收。刘集村群众很有智慧,挖沟控碱,改良土壤,直到今天,刘集村田野里还是沟壑纵横,都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勤劳的群众留下的痕迹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刘集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制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,刘集村因地制宜发展棉花,压制了盐碱,取得了成效,村民一天天摆脱了困境,温饱问题解决了。但仅仅维持在温饱线上,还谈不上幸福,真正过上好日子还是这几年的事。

幸福的刘集人

37岁的刘双红是刘集行政村四组村民,身高只有1.2米,别看个子矮,他可是村里有名的大能人。

3年前,刘双红整天游手好闲, 和70岁的母亲靠着3亩地维持生活。如今,他和母亲已住进了新房子,屋前屋后山羊满圈,鸡鸭成群,每年收入六七万元。从一个自暴自弃的懒汉变身致富能人,是什么力量鼓舞了他?记者走进了刘双红的家一探究竟。

村南边,一座不大的小院干净整洁。刘双红参加村里公益劳动刚刚回到家。羊圈里,30多只山羊膘肥体壮。

“我现在的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。”刘双红很自豪。在工作队的帮扶下,这几年,刘双红养了30多只本地山羊,还带动十多户村民发展家庭养殖,积极帮助大家加工饲料。现在,他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还进了村领导班子。

刘双红的母亲刘克秀说,刘双红6岁时患了一场大病,一个多月高烧不退。从那以后,刘双红的身高再也没有发育。

由于个子矮、家里穷,30多岁还没有人给说媳妇,刘双红的思想很消极,整天游手好闲。

2017年年初,梁园区委办公室脱贫攻坚帮扶队来到刘集村,了解了刘双红的家庭情况,决定在实施整村推进的同时,对刘双红进行重点帮扶。扶贫先扶志,有了精气神,刘双红的干劲来了,他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,受到张建慧市长的表扬。

刘集村北,村民刘广华夫妇正在种甜瓜。刘广华说,他家种的甜瓜叫“绿玉”,成熟后皮绿肉黄,甘甜爽脆,卖得很快,4块钱1公斤。

刘广华的妻子接过话茬:“俺这两亩地种草莓收入6万多元,起了草莓种甜瓜,尽管是晚茬甜瓜,两亩甜瓜也能卖四五万元。”

村民李起升说,去年夏天,他培育的草莓苗全部卖往广州。草莓每亩地出苗4万多棵,每株苗子卖两毛五分钱,仅草莓苗一年就卖十多万元,秋后他又种上了草莓。他由衷地感慨:“都是区委办公室给我们村带来的发财门路,产业结构调整让俺农民收入翻了几番。”

姚金城说,从2017年春天开始,区委办公室进驻刘集村帮扶脱贫,引导农民打破传统耕作模式,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高效农业。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,让村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,先期发展的农户都富了起来,真正成了“一亩园十亩田”。

编辑: 田戈   责任编辑:李瑾瑜   相关阅读:
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>>
绿化带内 单车“睡觉”
已完成雨、污水管网 ...
杨先生顺利换领了驾驶证
实幼就网传不实信息作出回应 教师正在逐一摸排家长...
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>>
第二批储备猪肉投放市场
万博亚洲网站链接
古城春韵
“一喷三防”的现代 ...
春风又绿运河岸
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>>
    版权声明:w88博彩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网站地图

主管:中共w88博彩市委宣传部 主办:w88博彩日报报业集团 w88博彩网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
    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0120156001